《皆大歡喜》[莎士比亞作品]

《皆大歡喜》[莎士比亞作品]

《皆大歡喜》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著名喜劇。主要劇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兒羅瑟琳到森林尋父和她的愛情故事。劇名《皆大歡喜》表明劇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報,惡人受到感化,有情人雙雙喜結良緣。這反映了莎士比亞理想中的以善勝惡的美好境界。

簡介

《皆大歡喜》[莎士比亞作品] 《皆大歡喜》[莎士比亞作品]

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於1599年創作的一套喜劇。話劇背景是一個森林,而男女主角最後有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皆大歡喜》作為一部典型的莎士比亞“綠色世界”喜劇,劇中的原型特徵及神話儀式深度發掘了神話思維中的“集體無意識”,對歷史文化信息的傳承有著深遠意義。 
作者在《皆大歡喜》里創造了一個理想世界,描繪了他所嚮往的人與人的關係。在具有英國大自然特色的森林裡,人們“像在黃金時代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沒有充滿猜嫉的宮廷的風險”,沒有敵人,沒有忘恩負義。大自然給人以道德力量,啟發人的同情心。劇中除了描寫一對主人公的真摯愛情以外,還寫到羅瑟琳和西莉婭的“勝過親姊妹”的友情;特彆強調了老僕亞當和奧蘭多主僕二人的自我犧牲和相互關心;善良的公爵吸引了許多善良的人們在他周圍,他們“自甘流放”,從善如流。作者以這些理想的人與人的關係來同現實中虛偽的友誼、輕佻的愛情、自私自利、不容善良人棲身的情況相對比。莎士比亞認為善可以感化惡,發揮個人才智也能夠戰勝惡,獲致幸福。這一思想集中體現在羅瑟琳形象里。 
從形式上看,作品不僅描寫了正反兩派激烈的衝突鬥爭,在主僕之間,還注重創設一種平等和諧的關係,不拘禮節的交談、戲仿式的論爭、直言不諱地勸說,一切擺脫了中世紀原有的嚴肅性,染上了鮮明的狂歡化色彩;從內涵上看,深刻反映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及追求個性解放、平等自由,力求擺脫宗教禁慾主義和封建倫理道德束縛的人文主義精神。二者統一於對人性和平等的推崇。

《皆大歡喜》通常與《無事生非》及《第十二夜》並列為莎翁的三大歡慶喜劇(festive comedy)。《皆大歡喜》作為莎士比亞的四大喜劇之一,整個劇情在寧靜、秀美的亞登森林中展開,講述了被其弟篡奪了爵位後的老公爵和他的忠實的隨從們來到森林裡,忘卻宮廷的虛偽與爭奪,享受著自然的洗禮,心靈也得以淨化和升華,給人一種浪漫的情懷。19 世紀的浪漫主義學者對這部喜劇情有獨鍾。本劇有若干常見的莎劇主題,例如:由宮廷城都進入原始森林、善惡對比的兩兄弟、女扮男裝等等。

本劇的獨特點之一是亞登森林,它有些類似俠盜羅賓漢的雪梧森林、聖經里的伊甸園,或是文學傳統的田野雅卡迪(Acardia),象徵著理想世界的憧憬及嚮往。女主角羅莎琳是莎劇中最生動迷人的角色之一,而她女扮男裝後和奧蘭多所發展的情誼,則引發了同性戀議題。

本劇在莎士比亞逝世後一直到1740年才開始有演出記錄,之後逐漸成為莎劇的常備劇目。到了20世紀,本劇因為同時呈現純真與嘲諷、浪漫與寫實,而同時吸引了喜好知識與夢想的觀眾。

故事梗概

已故的羅蘭爵士有三個兒子,大兒子阿立夫沒有按照父親的遺囑好好的照顧小兒子歐蘭得,於是準備拿著屬於自己的遺產離開哥哥,阿立夫為了不讓歐蘭得得到遺產,安排他和大公爵的武士卡而斯比武。大公爵被自己的弟弟取代了爵位,他的女兒羅斯蘭卻因為和新公爵弗得利克的女兒西利亞要好而留了下來。羅斯蘭和西利亞去觀看了比武,勝利的歐蘭得愛上了羅斯蘭,羅斯蘭也對他抱有好感。弗得利克放逐了羅斯蘭,西利亞決定和她一起走,她們帶著小丑試金石去亞敦森林投奔被放逐的大公爵。
在森林裡,羅斯蘭和歐蘭得相遇並且相愛了。阿立夫被弗得利克拿去了所有的田產,也來到了森林,大公爵收留了他,他和自己的弟弟冰釋前嫌並且和西利亞相愛。最後阿立夫拿回了自己的田產,歐蘭得繼承了大公爵的爵位和財產,故事有了皆大歡喜的結局。

創作思路

《皆大歡喜》是莎士比亞的有代表性的喜劇之一。有三條主要線索:公爵被弟弟篡奪爵位;公爵之女羅瑟琳和僭主之女西莉婭被放逐;青年奧蘭多被哥哥奪去產業。三條線索里的正面人物都會合在亞登森林裡,最後惡人悔改,公爵復位,情人結為終身伴侶。   

創作的特點

《皆大歡喜》[莎士比亞作品] 《皆大歡喜》[莎士比亞作品]解讀叢書

首先,莎士比亞喜劇是歌頌式的喜劇。儘管在《皆大歡喜》中,莎士比亞批判了那些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採取陰險手段,殘害至親的惡人,大膽地揭露充滿爭權奪利和互相傾軋的黑暗宮廷和貴族家庭。但是,這些在作品中只是處於次要地位,讚美人的力量和價值,情愛和友愛,才是莎士比亞喜劇的主旋律,樂觀開朗才是他的喜劇的基調。法國老公爵被他的弟弟篡奪了爵位,並被放逐到亞登森林,貴族青年奧蘭多被他的親哥哥奪取產業,還要謀害性命,對於這種種醜行,莎士比亞只用了寥寥數語,甚至一筆帶過,而全文著墨最多的便是歌頌羅瑟琳與奧蘭多之間深沉、熱烈的愛情,詳細描寫了男女主人公相遇、相識、再到相戀的整個過程。

另外,西莉婭對羅瑟琳勝似親姐妹的友誼也是本文重點謳歌的部分,她曾以死相逼當上新公爵的父親,要求把羅瑟琳留在她的身邊;她也曾向羅瑟琳承諾過將來一定會把在她父親那裡繼承的所有屬於羅瑟琳的東西歸還給她;在她父親殘酷冷血得要驅逐羅瑟琳的時候,她更是毫不猶豫地拋棄了一切榮華富貴,與羅瑟琳一同前往了亞登森林,如此深厚感人的姐妹請,莎士比亞又怎么會吝嗇他的筆墨呢?牧人西爾維斯對牧羊女菲苾的執著追求;老公僕亞當對小主人奧蘭多的熱誠忠懇;奧蘭多對亞當的無限關懷……這些都是莎士比亞所熱烈歌頌的對象,它們共同構成了這部喜劇的主體。

其次,莎士比亞的喜劇通常由兩個以上的故事線索交錯發展,互相襯托補充,最後融合在一起。《皆大歡喜》就由三條線索構成:一是貴族奧列佛奪並了他父親死後留下的屬於其弟奧蘭多的財產,並想方設法地謀害他的性命,最後,奧蘭多被迫逃進了亞登森林;二是法國老公爵被自己的弟弟弗萊德里克篡奪了爵位,並被放逐到亞登森林;三是羅瑟琳被她的叔叔新公爵驅逐,在堂妹西莉婭的陪伴下一起投奔亞登森林。這三條線索造就了戲劇裡面的正面人物在亞登森林裡會合。第二幕開始後,劇場就集中在亞登森林,他們的生活、友誼、愛情,就在那裡展開。最後全劇以有情人終成眷屬,惡人頓悟悔改,老公爵恢復爵位為結束,這就是典型的大團圓結局,實現了皆大歡喜!

第三,莎士比亞的喜劇是幻想與真實的巧妙的結合。首先,他的喜劇是反映生活真實的戲劇,與他所生活的時代有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16世紀末的英國,社會矛盾日益加深,金錢的關係,利益的關係像一種腐蝕機,把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友愛化為烏有,甚至凌駕於親情之上,讓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不復存在。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基礎,莎士比亞創作了《皆大歡喜》,揭露、批判了貴族上流社會充滿罪惡,以及存在著種種醜行的病態社會。但是,莎士比亞在反映生活的真實時,又受到時代的先進思想的鼓舞。在《皆大歡喜》中,作者偏重於抒寫對理想世界的熱烈幻想。在亞登森林裡,被放逐的老公爵並沒有處心積慮要奪回他的爵位,反而享受,甚至不願放棄這種遠離功利,遠離塵囂的“桃源”生活;在這裡,青年男女自由地追求者自己的愛情;顧利無情的奧列佛和弗萊德里克也是踏入這片樂園後才知錯悔改的。美好純潔的亞登森林世界是現實中不存在的,它只是莎士比亞美好的幻想罷了。然而,這種幻想與真實在莎士比亞高超的表現手法下得到了很好的協調,並沒有造成一絲的突兀之感,顯得自然、和諧。可見,現實主義的描繪與浪漫主義的抒寫在《皆大歡喜》里達到了很好,很成功的融合。

第四,莎士比亞在喜劇中塑造了一位位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她們優美絕倫,並煥發出明媚艷麗的獨特光彩。在這部喜劇中,羅瑟琳的形象是光彩奪目的,她天生麗質、年輕、善良、聰明,更突出的是活潑開朗,而且又蘊含著某種調皮狡黠,這一個性是在進入亞登森林後才充分顯露出來的。羅瑟琳在得知心上人奧蘭多也來到亞登森林時,她興奮連忙詢問西莉婭:“哎喲!我這一身大衫短褲該怎么辦呢?你看見他的時候他在做什麼?他說些什麼?他瞧上去怎樣?他穿著些什麼?他為什麼到這兒來?他問起我嗎?他住在哪兒?他怎樣跟你分別的?你什麼時候再去看他?用一個字回答我。”這么多的問題,卻要別人“用一個字回答”,分明是不讓西莉婭回答,只是想把自己的興奮之情表現得更露骨些罷了,她的活潑可愛正是在這一幕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當她看到奧蘭多時,她並沒有換上女兒裝,仍舊的披著大衫短褲,提出了要奧蘭多把她當做心上人,每天到草屋前向她求愛,以治療他的“相思病”,在這場“求愛”的過程中,她那活潑、聰明、甚至有點狡黠的性格,更是展露無遺。因此,羅瑟琳也成為了莎士比亞筆下最迷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第五,莎士比亞的喜劇創作語言豐富廣播,靈活有力。一方面,莎士比亞運用書面語言和口語,這也是作品中的主要成分;一方面,也廣泛採用民間諺語和俚語,有時還自己創造新詞,令作品增添不少的新鮮感。他豐富的語言往往能夠隨著人物性格、身份、地位的不同來深刻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而且他的語言既生動活潑又耐人尋味,劇本中的許多佳句已經成為英國乃至全世界語言的精華。“假如你們用你們所沒有的東西起誓,你們便不算是發假誓”,“人家也許會說丘比特曾經拍過他的肩膀,可是我敢說他的心是不曾中過愛神之箭的”,“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等等,這些既華且實的句子經常被後人引用。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皆大歡喜》作為“莎士比亞最有代表性的喜劇之一”,它可以幫助說明莎士比亞喜劇的一些共同特點:以歌頌為主旋律,通過運用豐富的語言,塑造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組織兩條以上的故事線索,來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

其藝術風格

《皆大歡喜》[莎士比亞作品] 《皆大歡喜》[莎士比亞作品]

第一,從藝術效果上看,增加了喜劇中的喜劇意識,加強了幽默詼諧的思想情感。
從藝術效果上看,增加了喜劇中的喜劇意識,加強了幽默詼諧的思想情感。例如,《皆大歡喜》作為“莎士比亞最有代表性的喜劇之一”,民間詼諧文化為莎士比亞的喜劇創作提供了大量的創作靈感和素材來源,而民間詼諧文化的本質又是詼諧文化和笑文化。從詼諧文化的表現上看,不管是各種儀式——演出形式,如廣場演出、小丑表演、遊戲、占卜、預言等;還是詼諧性的語言,如吆喝、廣場買賣與辱罵、詛咒等,都有利於營造輕鬆歡樂的氣氛,增加生命中的狂歡精神,增強喜劇意識。

第二,實現了民間文化風俗與喜劇的融合,既有利於民間傳統文化的保留,又有利於戲劇創作的豐富和完善。
實現了民間文化風俗與喜劇的融合,既有利於民間傳統文化的保留,又有利於戲劇創作的豐富和完善。莎士比亞喜劇的創作主要是提供給當時的貴族或上層社會的,但是,狂歡化的使用使得民間傳統文化通過戲劇這一形式和渠道進入上流社會的文化欣賞範圍之中。莎士比亞的喜劇成為了溝通民間文化和官方文學的載體,有利於民間文化的保留,而上流社會對莎翁喜劇的每一次肯定又會促使喜劇創作的不斷豐富和完善。

第三,營造了一個與狂歡節相似的非官方化、非教會化和非國家化的自由的文化環境。
《皆大歡喜》中的亞登森林就是一個充滿了狂歡氣氛的理想世界。這裡遠離奧列佛宅,遠離弗萊德里克的宮廷。在亞登森林裡,大家丟棄了麻煩的繁文縟節、複雜的宮廷禮儀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和平、自由、歡樂與仁愛。弗萊在《批評的解析》中把莎士比亞的浪漫喜劇稱為“綠色世界的戲劇”,並認為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綠色世界“並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人類生活企圖效仿的世界的真正形式”。《皆大歡喜》中的亞登森林便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典型的綠色世界,它蘊涵著一種狂歡的精神,表現了人們渴望自由平等、解放人性、滿足心靈的釋放與狂歡的強烈願望。

第四,以降格和貶低化手段褻瀆貌似神聖的官方文化。
所謂降格或貶低化,“即把一切高級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東西轉移到整個不可分割的物質——肉體層面、大地和身體的層面”。從語言到內容都有降格或貶低化,都有粗鄙和猥褻的特點。《皆大歡喜》中的有些地方就體現出狂歡化的這個特點。例如,在小說中,作者借小丑試金石之口說,女人的美貌和貞潔不可能同時被女人所擁有,有了美貌的女人不可能貞潔。這其實就是對當時陳腐的思想觀念和所謂的正統的官方文化的嘲諷。又如,小說中的人物傑奎斯說:“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然後是法官,胖胖圓圓的肚子塞滿了閹雞,凜然的眼光,整潔的鬍鬚,滿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談……”,這其實也是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及其思想文化的辛辣的諷刺。

第五,狂歡形象包含著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意義。
《皆大歡喜》中的人物形象在本質上包含著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在審美情感上也表現出既崇高又滑稽、既諷刺又讚美的兩重性。例如奧列佛與奧蘭多,前者剛開始很自私、貪財、兇狠,讓讀者厭惡;而後者卻友善、勇敢、敢於追求美好的情感,讓人喜愛。又如,奧蘭多與僕人亞當,前者年輕、富於冒險精神、充滿希望和激情,而後者卻年老膽小、思想保守、沒有追求。在單個人物身上也會體現出這種雙重性。例如,有人因為奧蘭多對愛情的痴迷而把他叫做傻子,但其實卻反映了他對感情的執著追求;老僕人亞當雖然沒有主見,沒有年輕人的探索精神,但他對主人卻是極其忠誠的,這也會使讀者對他有所肯定。

第六,各種狂歡儀式的再現。
莫恰指出: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鄉村宗教儀式、鄉村節日,還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鮮活地留存著。他認為《皆大歡喜》、《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仲夏夜之夢》以及《愛的徒勞》等喜劇的結局都體現了慶典儀式的模式。《皆大歡喜》中出現了一些典型的喬裝、宴飲、婚禮等狂歡場景。例如,羅瑟琳被驅逐後,為了保證自身安全就打扮成男人的模樣;她知道奧蘭多喜歡自己,就裝成男人的樣子讓奧蘭多練習求婚。在亞登森林中,公爵宴請奧蘭多,而且有音樂伴奏;最後的結局也是以奧蘭多和羅瑟琳的婚禮結束的。

主題意義

《皆大歡喜》[莎士比亞作品]劇照 《皆大歡喜》[莎士比亞作品]劇照

一、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義(humanism)一詞最早出現在古羅馬作家西塞羅和格利烏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和“萬物之靈”。古希臘,古羅馬哲學注重對人的根本的思考,經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發展,初步奠定了人文主義的傳統。人本主義作為一種較系統的思想狀態是和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聯繫在一起的。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的主旋律和靈魂,它反對封建專制的統治與基督教神學的禁錮,大力讚美和宣揚人的偉大,尊嚴,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在這場“最偉大的,最進步的變革”運動中,湧現了許多“巨人”,莎士比亞就是這批“巨人”中的一位。莎士比亞的戲劇從主題到人物刻畫和細節描寫,處處反映出了他的反封建,反神權的強烈思想。

二、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的主題意義在伊莉莎白統治末期,英國社會生活的矛盾日益深刻化和尖銳化。英國專制制度的進步作用已經完結,成為阻撓社會發展的反動勢力了。由於時代的轉變,對於時代信息很敏感的莎士比亞更敏銳的觀察社會,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也更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人和人之間的利害關係和金錢關係。這種人和人之間的利害關係和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理想,發生了強烈的衝突,這種衝突很自然的反映在了他的作品中。就創作時期來說,《皆大歡喜》(1600)是莎士比亞的早期作品1590-1600),但又處於莎士比亞的創作逐漸由喜劇時期過度到悲劇時期,所以在他全部創作道路上占據一個重要地位。喜劇《皆大歡喜》以兩對兄弟的同室操戈和兩雙情人的熱烈相戀為主要線索,通過對照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利益為上,篡權,謀害等人類醜惡現象與牧歌社會中無憂無慮,互敬互助的人際關係,最終表現出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對於平等,自由,幸福的田園生活的嚮往。

三、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在《皆大歡喜》中的具體表現總的來說,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精神在《皆大歡喜》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類追求美好事物,愛情,幸福的肯定,宣揚人類的真,善,美;二是惡人並沒有得到惡報,而是得到寬恕,最終好人和惡人互相和解,達到和諧統一。從故事發生地來看,莎士比亞在這部喜劇中表現出了當時人們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故事主要發生在阿爾登森林。在第一幕第一場中摔跤師查理告訴奧列佛說老公爵“已經在阿爾登森林中,許多快樂的人們和他在一起;在那裡他們像古時候英國的羅賓漢一樣生活著;聽說每天都有許多青年貴族們成群地去依附他,他們無憂無慮的打發歲月,像人類在黃金時代那樣。”這裡,阿爾登森林被描繪成一個牧歌式的社會。在這樣的一個靜謐祥和之地,這群被放逐的人過著天真、純樸的田園生活,擁有沒有界石的廣闊平原,這裡沒有私有制,沒有剝削。在阿爾登森林中,人們呼吸著自然、純樸、幸福和平和的空氣,真正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家對田園生活的理想和願望。

從故事情節安排上,我們也很容易發現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皆大歡喜》主人公之一—奧蘭多受盡兄長奧列佛的虐待和陷害,選擇逃往森林。由於對羅瑟琳一見鍾情,奧蘭多在林中樹上到處刻寫情詩,以抒發對羅瑟琳的相思之苦。在林中,當發現正面臨來自蛇和老虎雙重危險的熟睡人是苛待他的親哥哥奧列佛時,手足之情和善良天性促使他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把哥哥解救出來。這樣一個勇於追求自己幸福,善良的人正是莎翁筆下“真、善、美”的體現。在劇中,這樣的人最終抱得美人歸,與羅瑟琳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另外,故事中兩個“反面”人物—弗萊德里克和奧列佛痛改前非,由“惡”到“善”的轉變也反映了作者希望人類的善良和慷慨能化解邪惡,最終人類能和諧相處的一種美好願望。

四、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局限性值得一提的是:社會鬥爭的一方—“善”的一方在面臨個人生命、權力和領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是無情的掠奪後,而不是積極地去迎戰,去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和利益,而是選擇了逃避,逃到了所謂的世外桃源:森林中。再有,從最後的大團圓結局來看,也是有些牽強。兩個“反面”人物的棄惡從善,改過自新雖說是最完美的結局,但卻有些突然,讓人讀起來不禁啞然失笑,感覺有些不可思議。在此劇中,莎士比亞揭示了篡權、謀害等反映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但卻沒能從根本上發掘出這些現象之後的本質—產生“惡”的社會根源,因而只能在喜劇中想出道德感化和宗教教化的辦法。這無疑是莎士比亞的局限,也是那個時代人文主義者的局限。作為一個早期的資產階級作家,莎士比亞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批判封建主義的罪惡和資本主義社會中一些醜惡現象,沒有找到根本的解決出路,在面臨尖銳的鬥爭中害怕鬥爭,不相信人民的力量,這些無疑給他的思想和藝術創作上蒙上了一層陰影。 

相關評價

莎士比亞名劇《皆大歡喜》表演紮實,舞美亦是難得一見 莎士比亞名劇《皆大歡喜》表演紮實,舞美亦是難得一見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也是人文主義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他創作的優秀作品或多或少都帶有人文主義思想,而在他的全部戲劇創作中,人文主義思想又在他的第一時期的喜劇創作中表現得最為直接和鮮明。本文就莎士比亞在此時期創作的喜劇《皆大歡喜》來談談人文主義思想在其中的體現。

《皆大歡喜》是莎士比亞抒情喜劇的代表作,它完成於1599年。當時由於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中世紀封建主和基督教會的野蠻黑暗統治受到了此運動的浪潮的衝擊,人文主義的新思想廣泛的傳播,宗教神學強加到人們頭上的禁慾主義、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桎梏再也束縛不了人們的思想了。人文主義思想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陣颶風。再者當時伊莉莎白統治進入鼎盛時期,人們對於社會前途充滿信心,人文主義思想更是高漲。
此時莎士比亞便以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樂觀主義精神作為喜劇創作的基調,在作品中清晰地表達出要求個性解放、熱愛現實生活、歌頌真摯愛情等人文主義思想,同時以笑聲為武器,對各種各樣阻撓社會發展的封建保守勢力,給以無情的諷刺。《皆大歡喜》便是一篇以愛情、友誼、真誠為主題的喜劇,裡面通過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爭取自由、幸福的鬥爭,肯定了愛情和友誼的價值,表達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理想。 

《皆大歡喜》把亞登的森林作為主要的活動場合,把劇中的全部情節和人物都匯聚到這個地方來。劇中弗萊德里克貪慕權勢,篡奪了自己親哥哥的爵位,自己當上了新公爵,把老公爵放逐到亞登森林裡。羅蘭爵士的大兒子奧列佛部遵亡父的遺志,不但不好生教養弟弟奧蘭多,反而視他為仇敵。先是挑唆拳師查爾斯在角斗中摔死他,繼而又準備放火燒死他。奧蘭多被迫於老僕亞當一起逃進亞登森林。老公爵的親女兒羅瑟琳原來一直居住在宮廷中,弗萊德里克唯恐她的好名聲掩蓋了自己女兒西莉亞的賢德,把她從宮中驅逐出來,西莉亞隨同她一道也投奔了亞登森林。作品情節生動豐富,富於生活氣息,思想也更加成熟,既宣揚了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又嘲笑了封建教會的禁慾主義。

它肯定了現實生活的幸福和歡樂,肯定了愛情和友誼的價值,衝擊了封建階級反動腐朽的倫理道德觀念,充分體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

首先,《皆大歡喜》從批判違反人性的禁慾主義出發,對男女之間的愛情追求予以了充分的肯定,高度歌頌了自由戀愛。 莎士比亞認為“愛情”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有追求自己幸福愛情的權利和自由。在作品中,小丑試金石就用及其通俗的語言,把這個意思清楚的表達出來,他對傑奎斯說:“先生,牛有軛,馬有勒,獵鷹腿上掛金鈴,人非木石豈無情?鴿子也要親個嘴;女大當嫁,男大當婚。”(第三幕第三場)這種嶄新的愛情觀與宗教禁慾主義和封建婚姻制度截然對立,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銳利武器。

其次,莎士比亞開始對封建教會大肆鼓吹的神學觀念持懷疑態度,主張以人為本,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劇中(第一幕第二場)羅瑟琳和西莉亞談論命運女神,覺得她的“賞賜老是不公平”,尤其是她在給女人賞賜的時候,尤其亂來。還有把“造物”取笑為傻瓜。作品通過兩位公爵的具有初步人文主義智慧的女兒的消遣對話,反映出了人文主義對上帝絕對權威的質疑。

第三,莎士比亞肯定了人應具有的純潔的情操和正直的品格,讚許誠實高尚的友誼,鄙視出賣朋友、背信棄義的行為。他讚美友誼就是強調人類心靈的溝通與相互諒解,以實現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的和諧關係。《皆大歡喜》中,羅瑟琳和西莉婭是堂姊妹,西莉婭的父親弗萊德里克不顧兄弟情誼,篡了自己胞兄(即羅瑟琳的父親)公爵之位,把公爵趕走,使他被迫流亡在森林裡,但這兩位堂姊妹一直相親相愛,她們的友誼勝過親姐妹,一個遭了難,另一個自願與她去逃亡,寧可一同逃往森林裡過艱苦生活,也不願分離。還有奧蘭多與亞當兩人雖為主僕,但相互關心,親如父子,奧蘭多在飢餓中找到了食物,不等亞當飽餐一頓後,自己決不會先吃一口。這些高尚的行為都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中的互幫互愛,自由平等,和睦友善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於這種關係的讚美和嚮往之情。

第四,鼓吹“人類之愛”。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莎士比亞的喜劇的主題的話,那么這個字就是“愛”。它不僅僅是男女情愛,它還包括對人生、對幸福、對理想、對友誼的愛,從本質上講,它就是人文主義者所宣揚的那種普遍的人類之愛。《皆大歡喜》中的弗萊德里克、奧利佛篡奪權位,殘害手足。但弗萊德里克在軍隊攻打隱居在森林裡的公爵途中,經過一位修道士的開導,終於悔過,決定放棄非份之位,痛改前非。奧列佛則在生命危急之時,他的弟弟奧蘭多不念舊仇,捨身相救,致使奧列佛幡然悔悟,哥倆和好。即使對於頑固作惡的,莎士比亞也不放棄愛的感化。

第五,莎士比亞在他的喜劇中直接描繪了人文主義的理想社會。在《皆大歡喜》中,莎士比亞描繪了具有英國大自然特色的森林,他用這片傳奇般的森林表達出了他所嚮往的理想社會。劇本剛開場不久,作者就借查爾斯之口介紹了這片森林,老公爵在那裡住了下來,在現實社會中遭到邪惡勢力迫害的有德行的人都聚集到這裡,許多“自甘流放”的嚮往真誠的人們也都簇居在他的周圍。在第二幕開始,作者又正面描寫了這片森林,這裡“沒有充滿猜忌的宮廷的風險”, 也沒有虛偽欺騙,只有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待,只有清淨的自然界中時序的交替。這裡簡直就是一個世外桃源。莎士比亞創造了這樣一個與現實世界相隔絕的世界,其實這是他在描摹他心中未來的理想王國,它形象地展現了人文主義者對於社會與人生的美好嚮往。

同時代人本·瓊生稱譽此劇本作者莎士比亞是 “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所有的世紀”。確實,《皆大歡喜》雖然只是一部小小的劇本,其中也有作者過於理想化的一面,但從裡面折射出來的人文主義的光輝卻發出了萬丈光芒,激勵了當時許多的具有初步人文主義思想的青年男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